叉車安全培訓:夜間作業的燈光使用與視野保障
夜間叉車作業因光線不足、視野受限,成為安全事故的高發時段。燈光的合理使用與視野的有效保障,是降低夜間作業風險的核心,需結合叉車燈光系統特性、作業環境特點及操作規范,形成系統化的安全方案。
叉車燈光系統的正確使用是夜間作業的基礎保障。作業前需全面檢查燈光設備,確保前照燈(遠光燈、近光燈)、示廓燈、轉向燈、制動燈及工作燈功能完好。前照燈的照射角度需調整至合適范圍 —— 遠光燈應能照亮前方 15-20 米的路面,近光燈則聚焦于前方 5-8 米,避免遠光燈直射造成對向人員或車輛的視線干擾,同時防止近光燈照射過近導致遠距離障礙物無法及時發現。
夜間行駛時,需根據作業區域的光照條件切換燈光模式。在完全無照明的倉儲區域,應開啟遠光燈行駛,但接近貨架、墻體或其他設備時,需切換為近光燈,防止強光反射影響視線;在有基礎照明的車間通道,可僅開啟近光燈和示廓燈,減少燈光疊加造成的視覺疲勞。轉向或變道時,要提前 3-5 秒開啟轉向燈,確保周圍人員或設備有足夠時間預判叉車動向,轉向燈閃爍頻率需保持穩定,若發現閃爍異常(如頻率過快或過慢),需立即停止作業并檢修。
特殊作業環節的燈光配合需精準到位。叉取貨物時,必須開啟工作燈(若配備),將光線聚焦于貨叉與貨物接觸區域,清晰觀察貨叉插入深度、貨物是否平穩;提升或下降貨物時,可交替使用近光燈與工作燈,避免單一光源造成的陰影遮擋關鍵細節。在高層貨架取貨時,需開啟貨叉頂端的輔助照明燈(若有),照亮貨架層板與貨物底部的間隙,防止貨叉與貨架碰撞。
視野保障的核心在于減少視覺盲區與光線干擾。叉車操作人員需調整座椅高度與角度,確保視線能同時覆蓋前方路面、貨叉及后視鏡,座椅高度以眼睛與前照燈照射區域的上沿平齊為宜。夜間作業時,后視鏡易因光線反射產生眩光,可在鏡面上粘貼防眩光膜,或調整后視鏡角度,減少強光直射。若佩戴眼鏡,需選擇防眩光鏡片,避免鏡片反光影響視野。
作業區域的環境優化對視野提升同樣重要。倉庫或車間的固定照明需覆蓋所有作業通道,照度不低于 50 勒克斯,貨架之間的通道應加裝 LED 條形燈,確保地面無明顯陰影。對于經常裝卸貨物的區域,需安裝可調節角度的投光燈,將光線聚焦于作業點,同時避免燈光直射叉車駕駛艙。地面需保持干凈整潔,清除積水、油污等可能反射光線的物質,防止地面反光干擾視線。
應對夜間視覺特性的操作調整不可忽視。人的夜間視力比白天下降約 70%,且對顏色的辨識度降低,因此叉車行駛速度需比白天降低 50%,通常不超過 5 公里 / 小時,遇交叉路口或拐角時,需降至 2 公里 / 小時以下,并提前鳴笛示意。夜間判斷距離的誤差較大,與前方障礙物或其他設備的安全距離需比白天增加一倍,例如白天保持 3 米,夜間則需保持 6 米以上。
利用視覺輔助工具增強視野是有效補充。叉車可加裝倒車影像系統,夜間作業時開啟,通過屏幕觀察車后狀況,減少倒車盲區;在貨叉前端安裝紅外攝像頭,配合駕駛艙內的顯示屏,清晰顯示貨叉與貨物的接觸狀態,尤其適合高層貨架或黑暗角落作業。對于老舊叉車,可在貨叉兩側粘貼反光條,利用周圍光線反射提示貨叉位置,避免因光線不足誤判貨叉狀態。
特殊場景的視野應對需靈活調整策略。在露天場地夜間作業時,需關注天氣變化,遇大霧、小雨等低能見度天氣,應開啟霧燈和危險報警閃光燈,降低車速至 3 公里 / 小時以下,必要時暫停作業;若遇強光(如對向車輛遠光燈),需立即減速并短暫關閉遠光燈,待強光消失后再繼續行駛,切勿直視強光或猛打方向避讓。
在狹窄通道作業時,需保持叉車與兩側物體的距離不小于 0.5 米,可在通道兩側粘貼反光標識,利用叉車燈光照射反光標識的位置判斷車身是否居中。通過拐角時,需提前停車,開啟轉向燈后緩慢轉動方向,同時探頭觀察拐角另一側的情況(但身體不得伸出駕駛室外),確認安全后再繼續行駛。
夜間作業的應急視野保障措施需提前準備。叉車需配備便攜式手電筒(亮度不低于 300 流明),固定在駕駛艙內隨手可及的位置,用于突發停電或燈光故障時的臨時照明。作業前需檢查手電筒電量,確保能連續照明 2 小時以上。若夜間作業中突然遭遇燈光全部熄滅,應立即停車,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若仍能工作),并使用手電筒照亮周圍環境,待確認安全后,緩慢將叉車駛至安全區域,聯系維修人員處理。
總之,夜間叉車作業的燈光使用與視野保障需結合 “設備優化 - 環境改善 - 操作調整” 三方面,通過科學使用燈光、減少視覺干擾、利用輔助工具,最大限度彌補夜間視覺缺陷,確保作業安全高效。操作人員需通過夜間實操訓練,熟悉夜間視覺特性與燈光控制技巧,形成本能的安全操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