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車安全培訓:高層貨架取貨時的平衡控制要點
叉車安全培訓:在倉儲物流場景中,高層貨架取貨是叉車作業的高頻任務,由于貨架高度較高(通常超過 5 米),叉車在升降、轉向過程中極易因重心偏移導致失衡,甚至引發側翻事故。因此,掌握高層貨架取貨時的平衡控制要點,需要從車輛定位、貨物叉取、升降操作到撤離貨架的全流程進行精準把控。
接近高層貨架前的車輛定位是平衡控制的基礎。叉車需與貨架保持平行,車身中心線與貨架立柱的間距需控制在 30-50 厘米,過近可能導致叉車升降時與貨架碰撞,過遠則會增加貨叉伸出后的失衡風險。停車時要選擇平坦堅實的地面,若地面有輕微坡度,需將車頭朝向坡頂方向停放,并拉緊駐車制動器,在車輪下方墊置三角木固定,防止車輛自行滑動改變與貨架的相對位置。
停車后需觀察貨架的穩定性,檢查貨架立柱是否有傾斜、變形,層板連接處是否松動,若發現貨架存在安全隱患,應立即停止作業并上報,切勿冒險取貨。同時要清理貨架周圍的障礙物,確保叉車在取貨過程中有足夠的調整空間,避免因避讓障礙物導致車身傾斜。
貨物叉取階段的平衡控制核心在于貨叉的精準操作。調整貨叉間距時,需根據貨物的寬度居中分布,確保貨叉載荷均勻 —— 貨叉間距過窄可能導致貨物偏向一側,過寬則會增加貨叉伸出后的撓度。貨叉插入貨物底部時,要緩慢推進,確保貨叉完全進入托盤插孔,且貨叉尖超出托盤邊緣至少 10 厘米,防止貨物在提升過程中滑落。
叉取貨物時,若貨物堆碼不整齊或重心偏移,需先下車調整貨物,使重心位于兩貨叉中間位置,再進行叉取。提升貨物離開層板 10-15 厘米后,需暫停操作,觀察貨物是否穩定,貨叉是否水平,若發現貨物傾斜,應緩慢下降貨物重新調整,切勿在傾斜狀態下繼續提升。
升降過程中的平衡控制需結合高度變化調整操作。當貨叉帶著貨物上升時,叉車的重心會隨高度增加而升高,此時需嚴格控制升降速度,每秒上升高度不宜超過 30 厘米,避免因快速升降導致車身晃動。升至目標層高時,要緩慢調整貨叉高度,使貨物底部與貨架層板保持 5-10 厘米的距離,防止貨物碰撞層板導致叉車受力失衡。
在高層貨架間轉動貨叉時(如需調整貨物方向),轉動角度不得超過 10 度,且必須在貨叉完全離開層板、貨物處于懸空狀態時進行,避免轉動時貨物與貨架立柱碰撞產生側向力。若需微調叉車位置,應先將貨物降至較低高度(不超過 1.5 米),再緩慢移動車輛,防止高位移動引發側翻。
貨物放置與撤離階段的平衡控制同樣關鍵。將貨物放置到高層貨架時,要確保貨物平穩落在層板中央,避免偏向貨架邊緣,放置后需輕抽貨叉,確認貨物無滑動風險后再將貨叉完全抽出。貨叉抽出過程中要保持水平,若遇到阻力需立即停止,檢查是否有貨物勾掛,切勿強行抽叉導致貨架晃動。
撤離貨架時,需先將貨叉降至距地面 30-50 厘米的安全高度,再緩慢后退車輛,后退過程中要觀察叉車尾部與后方障礙物的距離,同時通過后視鏡確認貨叉未與貨架發生剮蹭。若貨架通道狹窄,后退時需保持車身與貨架平行,避免轉向操作,直至叉車完全退出通道后再調整方向。
特殊貨物的平衡控制需采取針對性措施。叉取超高貨物(高度接近貨架頂部)時,需確保貨物頂部與貨架橫梁有至少 20 厘米的間隙,且升降過程中要全程觀察貨物是否與貨架頂部碰撞,必要時安排人員在旁引導。叉取輕型但體積較大的貨物(如泡沫制品)時,需將貨叉盡量伸至貨物底部深處,減少貨物探出長度,并降低升降高度,防止風阻或慣性導致貨物搖擺。
叉車設備的狀態對平衡控制影響顯著。作業前需檢查貨叉的垂直度,若貨叉彎曲或傾斜,會導致貨物重心偏移,需更換貨叉后再作業。升降鏈條的松緊度要適中,鏈條過松會導致貨叉升降不穩,過緊則可能在提升時產生額外應力,每周需檢查鏈條張緊度并涂抹潤滑油。此外,要確保叉車的傾斜油缸工作正常,在高層取貨時禁止使用前傾功能(特殊情況除外),后傾角度需控制在 3 度以內,保持車身穩定。
操作人員的操作習慣也會影響平衡控制效果。作業時要保持身體穩定,不將上半身探出駕駛室外,避免因身體重心偏移影響叉車平衡。視線需同時關注貨物、貨叉與貨架的相對位置,不頻繁低頭查看操作桿,可通過調整座椅高度和后視鏡擴大視野范圍。若在操作中感到車身明顯晃動,應立即停止所有動作,將貨物降至地面,檢查叉車狀態后再繼續作業。
總之,高層貨架取貨的平衡控制需遵循 “慢操作、穩重心、控高度、慎轉向” 的原則,操作人員需通過反復練習熟悉叉車在高位狀態下的平衡特性,結合貨物與貨架的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操作方式,才能在高效完成取貨任務的同時,確保作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