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員對駕駛環境中出現的第一信號要敏感
所謂“第一信號”,是指駕駛員在駕駛車輛時,駕駛環境中最先出現的影響安全行車的信號。這種信號也可稱之為某一事故的“先兆”。這種信號有的來自行駛道路上,也有的源自車輛本身。準確判斷“第一信號”,果斷處理第一信號,是駕駛員安全行車的重要保證。對道路上出現的“第一信號”判斷要準確,處理要果斷。
當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駕駛員經常會碰到行人橫穿公路、騎車人突然轉彎等情況。其實,在這種情況出現之前,已有“信號”反映給了駕駛員。如行人在欲橫穿公路之前,已給駕駛員發出了“東張西望”的信號;騎車人在轉彎之前,已給駕駛員發出了“伸手或轉頭望”的信號。這些信號也就是所謂“第一信號”的出現,絕大部分駕駛員可及時發現,并能準確判斷、果斷處理。但也有一部分駕駛員在發現“第一信號”時,或漫不經心,或判斷失誤,或措施不力,結果造成交通事故,甚至車毀人亡。例一:駕駛員嚴某駕駛一臺江蘇-504型拖拉機,在接近一交叉路口準備左轉彎時,發現車前約30米處一騎自行車人突然轉頭向后看,嚴某對這一信號沒在意,還是繼續加速,結果在轉彎時因處理不及,將騎車人撞出5米遠,騎車人當場死亡。假如嚴某得到“第一信號”后及時減速避讓,這起事故就可避免。
例二:駕駛員王某駕駛一臺上海-50型拖拉機在行駛中,發現前方道路右側有一男一女面向公路“東張西望,王某判斷這對男女可能要橫穿公路,便主動減速。當王某采取制動措施減下車速時,那一對男女并不馬上橫穿。王某以為自己判斷有誤,便迅速抬起制動踏板,踩下油門加起速來。正當王某加速時,那一對男女突然跑上公路,王某忙采取第二次制動措施,但終因距離太近,車輛的左前輪還是撞上了其中那位女同志的左大腿,造成粉碎性骨折。事后經了解得知,那一對男女看到車速減慢后,以為駕駛員還會慢,就不慌不忙地過公路,沒想到駕駛員又會加速。如果王某當時一直減速,或等行人過了公路再加速,或等車輛開過了行人再加速,這起事故就完全可以避免。由此可見,對道路上出現的“第一信號”不僅判斷要準確,處理更要得當。
對車輛本身出現的“第一信號”識別要敏感,排除要及時。
車輛在運行中,經常會出現異響或異味,這說明車輛本身出現了“毛病”。這種異響和異味給駕駛員發出了有可能發生機械事故的“第一信號”,警告駕駛員車輛不能再繼續行駛了。可是,有些駕駛員自以為對車況熟悉,認為不會出現大問題,不停車檢查,僥幸駕駛,結果輕者發生機械事故,重者發生交通事故。下面的一個事例就是一個見證。
具有18年駕齡的徐某,駕駛一輛客車在行駛途中,發現車輛左前輪發出異樣的響聲,并飄出一股焦味,車上乘客嘩然。但徐某對源自座下的突變沒有引起重視,誤以為車輛制動有故障,沒有下車檢查,只在原地停車幾分鐘,待車內焦味散去后,便繼續駕車行駛。“砰砰”作響的客車向前行駛了不到百米,下橋轉彎時,左前輪整只脫落于車廂下,鋼圈正好朝下擦地碰出串串火星,輪胎脫落后,客車油箱觸地破損,破箱而出的汽油碰上火星,“轟”地燃起大火,致使48名乘客被火燒傷,送往醫院搶救。
這起事故主要是駕駛員徐某安全意識淡薄所致。假如第一陣異響發生后,停車檢修,事故就可避免;假如徐某感到車況異常,下去看看車輪,事故也不會發生。但徐某沒有這樣做,導致事故產生群傷的惡果。
認識來源于實踐,駕駛員對“第一信號”的敏感性來源于平時的細心觀察,實踐總結,經驗積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是對駕駛員最基本的要求。愿駕駛員們密切注意,高度警惕,準確判斷,果斷處理,及時排除道路上和車輛本身隨時出現的影響行車安全的“第一信號”,減少和避免各種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