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分析
摘要:以我省公路為切入點,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并提出預防措施。
隨著汽車發展和道路建設,道路交通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最新資料表明,世界上每年有70萬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本文以我省公路建設為切入點,就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分析并預防。
1、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1)我省地處西部高原,山嶺區頗多,地勢落差大,在現有的公路中,低等級公路和等外公路占絕大部分,技術等級低,施工質量差,安全設施少,且部分道路依山傍巖,落差大,坡長且陡。車輛在這些道路上行駛,因為長時間使用制動,制動器溫度上升,制動熱衰退現象突出,嚴重時會使制動能力完全喪失,以至釀成事故的情況經常發生。
(2)公路建設比較偏重于工程造價,對公路的行車安全和使用者費用不夠重視。尤其更是缺乏路側設計方面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山嶺重丘區二級以下的低等級公路的路側安全更為突出。以路側護欄為例:絕大多數護欄不具備防撞性能,等級差,只起到示警作用,安全隱患十分嚴重。近幾年,一些特大的群死群傷交通事故,很多就是由于車輛駛出路外,與山體相撞或是墜入陡崖深溝所致。
公路隧道是公路交通的咽喉。隧道路段不僅是交通事故的易發路段,而且隧道內交通事故往往后果嚴重,并且難于處理。公路隧道的交通事故的誘發因素很多,主要有路面因素、隧道線形因素、燈光照明因素、人為因素、公路設施不全等。其中路面、線形、照明和設施都可通過工程手段得以改善,改善了隧道運行環境一定程度上也能控制人為因素事故的發生。
(3)公路平交路口也是事故頻頻發生地。由于現行《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和《公路路線設計規范》中只有簡單的、一般性的、原則性的規定和說明,而沒有具體量化的設計方法,基本依靠設計人員對平面交叉的重視程度和經驗,隨意性很大。另外,國道、省道等干線公路在穿城鎮路段街道化非常嚴重。
(4)道路交通信息明顯不足,道路交通標志設置滯后。一是低等級公路標志設置不完善。很多低等級公路急彎、陡坡等地方甚至缺乏基本的警告標志,更不用說其它的限速、禁止超車等交通安全控制手段的實現。二是高等級公路標志設置不規范、不到位。駕駛員無法及時找到出入口,就是人們常提到的“進不來、出不去”。“進不來”是從城市或城鄉結合部找不到高速公路入口,“出不去”是在高速公路上不知道應該從哪個出口出去。
另外環境與公路交通的相互影響與沖突在我省尤為突出,很多路段一方面風景秀美但所處生態環境脆弱,另一方面急彎坡陡地段多、路情況復雜、交通災害頻發。道路安全事故的發生是由于交通系統中人、車、路和環境方面要素失衡或是不協調的結果。
2、預防措施
(1)對連續長大下坡路段,車輛需長時間制動,線形設計時盡可能多的采用平滑曲線,連續縱坡值大于4%時,連續坡段總長不能超過1500m,并且縱坡坡長達到限制值前,應設小于3%的緩和縱坡段。同時設置車輛冷卻平臺,并設置提醒貨運車輛進入冷卻池的指示標志。
(2)在積雪結冰路段,盡可能沿路基兩側設置自動除雪機械裝置。
(3)道路信息不足,交通標志滯后路段,標志設置盡量滿足提供指示、誘導、警告等信息的視認要求,并符合路側安全要求。即路側防撞護欄等級要提高,不僅具備防撞性能,還起到示警作用。
(4)隧道進出口的過渡段,通過優化線形,提高路面質量,完善燈光照明及公路設施等,可大大改善隧道運行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控制人為因素事故的發生。
(5)公路平交路口段,交叉口范圍內道路平面線形宜采用直線,當采用曲線時,其曲線半徑應大于不設超高的最小圓曲線半徑。交叉口范圍內的豎向線形應盡量平緩,滿足車輛安全、通暢行駛的要求。交叉口轉角處路緣石的轉彎半徑應滿足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行駛要求。右轉車道設計時需要注意適當降低右轉車輛轉彎半徑。交叉口轉角處須滿足視距三角形要求。視距三角形范圍內,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標高1.2m的視線障礙物。并提倡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和保護島、提倡安裝行人過街專用信號燈、以及確保行人過街最短綠燈時間等。
(6)對沙塵暴天氣及大雪等惡劣氣候,公路運營管理系統為出行者提供實時的、多樣化的和個性化的出行信息服務,使出行更加方便和靈活。
(7)對超速超載、疲勞駕駛采取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如設置違章超速檢測設備和限制大貨車通行措施,對超載車輛進行強制卸載等措施。
公路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國家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花巨資建立完善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保障公路交通安全體系,全社會參與各方也應不懈的努力使交通事故降低到最小,是人們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