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貨運貨車司機安全學習及培訓:長下坡路段的制動使用規范
重型貨運貨車在長下坡路段行駛時,由于車輛自身重量大、慣性強,制動系統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極易因過熱導致制動失效,因此掌握科學的制動使用規范是保障行車安全的核心。從下坡前的準備到行駛中的操作,再到突發情況的應對,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準把控,才能有效規避風險。
下坡前的制動系統檢查必須全面細致,為安全行駛筑牢第一道防線。出發前要重點檢查制動踏板的行程和回位情況,踩下踏板時應感覺有力且行程穩定,松開后能迅速回位,若發現踏板發軟、行程過大或回位緩慢,需立即排查故障,不可強行下坡。同時要檢查制動液的液位和質量,液位需在規定刻度范圍內,液體應清澈無雜質,若制動液渾濁或有氣泡,可能存在管路泄漏或空氣進入,需及時更換或排氣。
對于氣壓制動的貨車,要確認儲氣筒的氣壓是否充足,通常需達到規定的工作氣壓(一般為 0.7-0.8MPa),并觀察氣壓表的指針是否穩定,避免因氣壓不足導致制動效果下降。此外,需檢查剎車片的厚度和磨損狀態,剎車片厚度不得低于安全限值,若發現有裂紋、油污或磨損不均,必須更換后再行駛。輪轂和制動鼓也要進行檢查,確保無過熱、變形跡象,散熱通道通暢,必要時清理通道內的灰塵和雜物,保證散熱效果。
下坡初始階段的速度控制是減少制動負荷的關鍵。進入長下坡路段前,應提前降低車速,將擋位換入低速擋(如爬坡擋或低速擋),利用發動機的牽制力(發動機制動)控制車速,避免頻繁使用腳制動。一般來說,坡度越大、坡長越長,選擇的擋位應越低,例如在坡度超過 6%、長度超過 3 公里的下坡路段,可將擋位降至 3 擋甚至 2 擋,讓發動機轉速保持在較高水平,通過發動機的阻力消耗車輛動能。
開始下坡時,要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通常應比平路行駛時增加 1-2 倍,避免跟車過近導致追尾。同時要開啟示廓燈和危險報警閃光燈,提示后車注意減速避讓。下坡初期若需使用腳制動,應采用 “點剎” 方式,即輕踩踏板后迅速松開,反復幾次,讓制動鼓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避免長時間踩制動導致過熱。每次制動的時間不宜超過 3 秒,且兩次制動之間需間隔 5-10 秒,讓制動系統溫度得以降低。
下坡過程中的制動操作需遵循 “平穩、間歇、聯動” 原則。行駛中要時刻關注車速,保持車速不超過道路限速要求,且不超過自身可控范圍。若發現車速逐漸加快,可先通過加大發動機制動力度(如再降一個擋位)來減速,若效果不佳,再配合點剎輔助,避免單純依賴腳制動。在轉彎路段,要提前減速,入彎前完成制動操作,轉彎過程中盡量不踩制動,防止車輛因制動力不均發生側滑或甩尾。
經過連續下坡路段時,要留意路邊的降溫池或停車區,每隔一定距離(通常 5-10 公里)應主動停車檢查制動系統狀態。停車后不要立即觸摸制動鼓或輪轂,防止高溫燙傷,可觀察是否有冒煙、異響,或聞到焦糊味,若有異常需等待制動系統完全冷卻后再繼續行駛。停車期間,可怠速運轉發動機,保持氣壓制動系統的壓力穩定,同時檢查輪胎溫度,避免因制動過熱傳導至輪胎引發爆胎。
特殊情況的應急制動處理需要果斷且規范。若遇制動突然失效,切勿驚慌失措,應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迅速搶掛更低擋位,利用發動機制動強制減速,同時拉緊駐車制動器(手剎),但要注意不可一次拉死,應緩慢拉緊,防止駐車制動片過熱失效。在減速的同時,要觀察道路兩側的避險車道或空曠區域,若具備條件,可平穩駛向避險車道,利用車道內的砂石或緩沖裝置使車輛停下。
若車輛在下坡過程中發生側滑,應立即松開制動踏板,向側滑方向轉動方向盤,修正車身姿態,待車輛穩定后再輕踩制動減速。切勿在側滑時猛打方向盤或急踩制動,否則會加劇側滑程度,甚至導致車輛翻車。遇到前方車輛失控或障礙物時,要提前預判,果斷采取避讓措施,若避讓不及,需在碰撞前瞬間拉緊駐車制動,同時將身體向座椅靠緊,雙手緊握方向盤,減輕碰撞沖擊。
下坡結束后的制動系統保養同樣重要。駛出長下坡路段后,應選擇平坦路段停車,檢查制動鼓、剎車片的溫度和狀態,若溫度過高,可停車怠速運轉 10-15 分鐘,讓制動系統自然冷卻,不可用冷水直接澆淋制動鼓,防止因驟冷導致部件開裂。同時要檢查制動液或氣壓是否正常,發現異常及時補充或維修。此外,需清理制動系統周圍的灰塵和碎屑,確保下次使用時性能穩定。
總之,長下坡路段的制動使用規范核心在于 “預防過熱、合理聯動、主動降溫”,司機需結合坡度、坡長、車速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發動機制動與腳制動,通過提前預判、間歇操作、定期檢查,確保制動系統始終處于良好工作狀態,讓每一段下坡路都能安全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