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巴駕駛員安全培訓:景區道路通行與游客上下車規范
旅游大巴作為連接游客與景區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安全運營直接關系到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旅游體驗。景區道路往往地形復雜、彎道多、坡道長,且游客上下車環節人員密集,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因此,在旅游大巴駕駛員安全培訓課程中,景區道路通行技巧與游客上下車規范是道路安全教育培訓的核心內容,有助于駕駛員提升安全意識和操作能力,確保旅游行程的順利進行。
一、景區道路的特點與風險
景區道路多依山而建或沿景區自然景觀布局,具有獨特的特點和潛在風險。從道路形態來看,彎道多且急是常見特征,部分彎道的轉彎半徑較小,視線受阻嚴重,駕駛員難以及時發現對向車輛或路邊障礙物;坡道比例高,上下坡路段連續出現,尤其是部分山區景區,陡坡長度可達數公里,對車輛的制動系統和動力輸出考驗極大。
從交通環境來看,景區道路的寬度普遍較窄,多數路段僅能容納兩輛車勉強會車,且道路兩側可能有樹木、巖石、護欄等障礙物,通行空間有限。同時,景區內行人、非機動車(如景區觀光車、自行車)較多,游客可能會隨意橫穿道路或在路邊停留拍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此外,景區道路的路面狀況參差不齊,部分路段可能存在坑洼、碎石、積水等情況,雨天或雪天路面濕滑,進一步降低了車輛的操控性能。
二、景區道路通行的關鍵要點
(一)行駛前的準備工作
在駛入景區道路前,駕駛員要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檢查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輪胎和燈光。制動系統的性能直接影響車輛在坡道和彎道的安全性,需檢查剎車片的磨損程度、制動液的液位和質量,確保制動靈敏有效;轉向系統要保證轉向靈活、無卡頓,方向盤的自由行程在正常范圍內;輪胎的胎壓要符合標準,胎紋內無異物,胎面無裂紋或鼓包,避免在行駛過程中出現爆胎;燈光系統(包括近光燈、遠光燈、轉向燈、示廓燈、剎車燈等)要齊全有效,以應對景區道路可能出現的視線不良情況。
同時,駕駛員要提前了解景區道路的路況信息,可通過景區管理部門、導航軟件或其他駕駛員獲取道路的彎道分布、坡道長度、限速要求等信息,規劃好行駛路線和車速。若景區道路有臨時交通管制或施工路段,要提前做好繞行準備,避免耽誤行程或闖入危險區域。此外,駕駛員要調整好自身狀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勞駕駛,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應對景區道路的復雜情況。
(二)行駛過程中的操作技巧
在景區道路行駛時,控制車速是確保安全的首要原則。根據道路的彎曲程度、坡度大小和視線條件,合理調整車速,一般情況下,在彎道、坡道、視線不良或人員密集路段,車速應控制在 20-30 公里 / 小時以內;在直道且視線良好的路段,車速也不宜超過 40 公里 / 小時,預留足夠的反應和制動距離。
通過彎道時,要遵循 “減速、鳴笛、靠右行” 的原則。提前減速至適當速度,開啟轉向燈,鳴喇叭示意對向車輛,然后將車輛靠向道路右側行駛,保持與路邊障礙物的安全距離,避免占用對向車道。在轉彎過程中,要平穩轉動方向盤,避免急打方向,防止車輛側滑或失控。出彎道時,不要急于加速,待車輛完全駛出彎道后,再緩慢加速。
上下坡時,操作方法有所不同。上坡時,要根據坡度大小選擇合適的擋位,對于手動擋車輛,可掛入低擋位(如 1 擋或 2 擋),利用發動機的動力平穩爬坡,避免中途換擋導致動力中斷;對于自動擋車輛,可切換至爬坡模式或低擋位模式(如 L 擋),確保有足夠的動力輸出。爬坡過程中,要與前車保持比平時更長的安全距離,防止前車溜車造成碰撞。下坡時,嚴禁空擋滑行,手動擋車輛應掛入低擋位,利用發動機的牽制力控制車速;自動擋車輛可切換至下坡模式或低擋位模式,減少剎車的使用頻率,避免因長時間剎車導致制動系統過熱失效。若下坡路段較長,可間歇性輕踩剎車,使剎車片降溫,但要避免急剎車,防止車輛側滑。
遇到會車時,要提前觀察對向車輛的距離和速度,若路面寬度足夠,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穩會車;若路面狹窄,應提前選擇寬闊處停車,開啟右轉向燈,示意對向車輛先行,待對方車輛通過后再繼續行駛。會車過程中,要保持車輛靠向道路右側,避免與對向車輛發生剮蹭,同時注意路邊的行人與障礙物,確保會車安全。
(三)特殊情況的應對措施
雨天或雪天在景區道路行駛時,路面摩擦力減小,車輛容易打滑,駕駛員要進一步降低車速,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一般為正常車距的 2-3 倍)。起步時,緩慢加速,避免驅動輪打滑;制動時,要輕踩剎車,避免急剎車導致車輪抱死,可采用點剎的方式逐漸降低車速。同時,要開啟近光燈、示廓燈和前后霧燈,提高車輛的可見性,避免在積水或積雪較深的路段行駛,以防車輛陷住或發生故障。
若在行駛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如行人橫穿道路、車輛故障或路面塌陷等,駕駛員要保持冷靜,立即采取制動措施,平穩停車。若車輛發生故障無法繼續行駛,要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在車輛后方 50-100 米處放置三角警示牌,提醒其他車輛注意避讓,然后組織游客轉移至安全地帶,并聯系景區管理部門或道路救援人員進行處理。
三、游客上下車的規范流程
(一)上下車地點的選擇
游客上下車地點的選擇要遵循安全、方便的原則。應選擇路面寬闊、平坦、視線良好的區域,如景區指定的停車場、游客集散中心或路邊的安全港灣,避免在彎道、坡道、橋梁、隧道口、交叉路口或交通流量大的路段上下車,以防發生交通事故。
上下車地點要遠離障礙物和危險區域,如懸崖邊、陡坡旁、易落石區域等,確保游客上下車過程中不會受到意外傷害。同時,要盡量選擇靠近景區入口或出口的地點,減少游客步行距離,提高上下車效率。若景區內沒有指定的上下車地點,駕駛員要觀察周圍環境,確認安全后再允許游客上下車。
(二)上車時的操作規范
游客上車前,駕駛員要將車輛停穩,拉緊手剎,掛入空擋(手動擋)或 P 擋(自動擋),關閉發動機,開啟雙閃燈,確保車輛處于靜止狀態。然后,下車繞車一周,檢查車輛周圍是否有障礙物、行人或其他車輛,確認安全后,打開車門,引導游客有序上車。
在游客上車過程中,駕駛員要站在車門旁,提醒游客注意腳下安全,避免踩空或絆倒。對于老年游客、兒童或行動不便的游客,要主動提供幫助,協助他們安全上車。同時,要檢查游客攜帶的行李是否符合規定,禁止攜帶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險物品上車,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游客上車完畢后,駕駛員要清點人數,確保所有游客都已上車,然后提醒游客系好安全帶,講解乘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不要將頭、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車內隨意走動等)。確認無誤后,關閉車門,再次檢查車輛周圍情況,啟動發動機,平穩駛離。
(三)下車時的操作規范
到達目的地后,駕駛員要將車輛停放在選定的安全地點,操作步驟同上車前(拉緊手剎、掛空擋或 P 擋、關閉發動機、開啟雙閃燈)。然后,告知游客下車地點和集合時間、地點,提醒游客帶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不要遺落在車上。
打開車門后,駕駛員要先下車觀察周圍環境,確認安全后,引導游客有序下車。同樣,對于需要幫助的游客要主動協助,提醒游客注意腳下和周圍環境,避免發生意外。游客下車后,駕駛員要檢查車內是否有遺留物品,若發現有游客遺落的物品,要妥善保管,并及時聯系游客或景區管理部門歸還。
確認所有游客都已下車且物品齊全后,關閉車門,鎖好車輛,然后前往集合地點與游客匯合,確保游客的安全。
四、道路安全教育培訓的強化
道路安全教育培訓在旅游大巴駕駛員培訓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駕駛員樹立正確的安全理念和責任意識。培訓中要強調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的原則,通過案例分析(真實事故案例)、模擬演練等方式,讓駕駛員深刻認識到景區道路通行和游客上下車環節的風險,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要加強對駕駛員操作技能的培訓,針對景區道路的特點,進行彎道行駛、坡道控制、會車等專項訓練,提高駕駛員在復雜路況下的操作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要培訓駕駛員掌握游客上下車的規范流程和服務技巧,提高服務質量,確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適。
此外,要建立健全駕駛員考核和管理制度,定期對駕駛員進行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駕駛員進行再培訓或調離崗位。加強對駕駛員日常工作的監督檢查,對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形成長效的安全管理機制,保障旅游大巴的安全運營。
五、FAQs
(一)在景區狹窄的盤山公路上遇到對向車輛,且兩側均有障礙物無法避讓時,駕駛員應如何處理才能確保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駕駛員首先要保持冷靜,切勿驚慌失措或強行會車。應立即減速,開啟右轉向燈,鳴喇叭示意對向車輛,同時觀察前方路面是否有相對寬闊的區域,如稍寬的彎道、路邊的平臺等,若有,應緩慢將車輛駛向該區域,為對向車輛留出盡可能多的通行空間。
若沒有合適的寬闊區域,應主動停車,將車輛盡量靠向道路右側,拉緊手剎,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讓副駕駛人員下車,站在車輛前方安全位置,向對向車輛示意我方已停車避讓。此時,駕駛員要密切關注對向車輛的行駛狀態,提醒對方駕駛員注意路面情況和兩側障礙物。
在對向車輛通過時,駕駛員要觀察兩車之間的橫向距離,若距離過近,可能發生剮蹭,應及時通過副駕駛人員向對方示意減速或調整方向。待對向車輛完全通過后,不要立即起步,要先觀察后方是否有來車,確認安全后,再緩慢起步繼續行駛。
整個過程中,駕駛員要保持耐心,與對向車輛駕駛員相互配合,避免因搶行而引發事故。同時,要提醒車內游客保持安靜,不要隨意走動,確保自身安全。
(二)游客在景區非指定區域要求下車拍照時,駕駛員應如何處理,既保證游客安全又不影響旅游行程?
當游客提出在非指定區域下車拍照的要求時,駕駛員首先要向游客解釋非指定區域下車的危險性,說明該區域可能存在路面狹窄、視線不良、有落石風險或過往車輛較多等情況,下車拍照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或意外受傷,爭取游客的理解和配合。
若游客堅持要下車拍照,駕駛員要觀察周圍環境,判斷是否有相對安全的臨時停車地點。若附近有寬闊、平坦且遠離危險區域的地方,可短暫停車,但要明確告知游客停車時間(一般不超過 5 分鐘),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不要遠離車輛,不要在道路中間停留或拍照,同時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在車輛后方放置三角警示牌(若時間允許)。
若周圍環境確實不安全,沒有合適的停車地點,駕駛員要堅決拒絕游客的要求,向游客說明情況,并建議在前方景區指定的觀景臺或停車點停車拍照,那里的設施更完善,安全性更高。同時,可向游客介紹前方的觀景亮點,轉移游客的注意力,緩解游客的不滿情緒。
在處理過程中,駕駛員要保持禮貌和耐心,態度誠懇,避免與游客發生爭執。若游客情緒激動,可聯系導游協助溝通,共同做好游客的思想工作,確保旅游行程的安全和順利進行。
(三)景區道路夜間行駛時,燈光使用和車速控制有哪些特殊要求,以應對視線不良的問題?
景區道路夜間行駛時,燈光使用和車速控制需要特別注意,以應對視線不良的問題。在燈光使用方面,要正確使用近光燈和遠光燈,在沒有路燈或照明不良的路段,可開啟遠光燈,但遇到對向車輛時,要在距離對方來車 150 米左右時切換為近光燈,避免遠光燈直射對方駕駛員,影響其視線;在跟隨前車行駛時,要使用近光燈,不要使用遠光燈,以防遠光燈照射到前車后視鏡,影響前車駕駛員觀察后方情況。
通過彎道時,要提前開啟轉向燈,同時交替使用近光燈和遠光燈,示意對向車輛和路邊行人,了解彎道另一側的路況。若彎道視線極差,可適當鳴喇叭,提醒可能存在的車輛或行人。此外,要確保車輛的示廓燈、剎車燈等正常工作,提高車輛的可見性,讓其他道路使用者能夠及時發現我方車輛。
在車速控制方面,夜間景區道路視線不良,駕駛員對路況的判斷能力下降,必須嚴格控制車速,一般應比白天行駛時的車速降低 30% 左右,如白天在該路段可行駛 30 公里 / 小時,夜間則應控制在 20 公里 / 小時以內。在彎道、坡道、橋梁等危險路段,車速要進一步降低至 10-15 公里 / 小時,同時要加大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一般為白天的 2-3 倍,預留足夠的制動和反應距離。
行駛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密切觀察路面情況和路邊參照物(如樹木、護欄等),判斷道路的走向和寬度,避免偏離車道。若遇到路面有障礙物或可疑情況,要提前減速,必要時停車檢查,確認安全后再繼續行駛,切勿盲目加速通過。
(四)旅游大巴在景區上下客時,如何有效組織游客有序排隊,防止擁擠踩踏事故的發生?
旅游大巴在景區上下客時,組織游客有序排隊是防止擁擠踩踏事故的關鍵。首先,駕駛員要提前與導游溝通,由導游負責組織游客排隊,明確上下車的順序和規則,如按照座位順序、從后門下車前門上車等,讓游客養成排隊的習慣。
在停車后,駕駛員要將車輛停穩在安全地點,打開車門后,不要立即讓游客上下車,而是由導游先下車,在車門旁引導游客,劃定上下車的區域,用身體或手勢示意游客排隊,避免游客一擁而上。對于老年游客、兒童或行動不便的游客,要安排他們優先上下車,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如攙扶、提拿行李等。
在游客上車時,導游要站在車門內側,控制游客上車的速度,提醒游客不要擁擠,注意腳下臺階,防止踩空或絆倒。若游客較多,可讓游客分批上車,避免一次性涌入車內造成擁擠。在游客下車時,導游要站在車門外,引導游客有序下車,提醒游客帶好自己的行李,不要在車門附近停留,盡快離開上下車區域,為后續下車的游客騰出空間。
駕駛員要配合導游的工作,在游客上下車過程中,密切關注車內和車外的情況,若發現有擁擠的跡象,要及時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同時,要確保車門正常開關,避免因車門故障導致游客上下車受阻,引發擁擠。上下車結束后,駕駛員和導游要共同清點人數,確認所有游客都已安全上下車,再關閉車門或離開。
(五)景區道路突遇暴雨引發小型山洪,旅游大巴被困在低洼路段時,駕駛員應如何應急處置,保障游客生命安全?
當景區道路突遇暴雨引發小型山洪,旅游大巴被困在低洼路段時,駕駛員要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措施,優先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首先,要保持冷靜,判斷山洪的水位和上漲速度,若水位較低且上漲緩慢,應立即組織游客下車,攜帶必要的隨身物品,向道路兩側地勢較高的地方轉移,遠離低洼區域和河道,避免被洪水圍困。
在組織游客轉移時,要聽從駕駛員和導游的統一指揮,讓游客有序撤離,不要驚慌失措、相互推擠,特別是要照顧好老人、兒童和行動不便的游客,確保全員安全轉移。轉移到安全區域后,要清點人數,確認沒有游客遺漏在車內或途中。
若水位較高且上漲迅速,車輛已被洪水部分淹沒,無法安全下車,駕駛員要立即關閉車輛門窗,防止洪水進入車內,同時打開車輛的應急天窗(若有),告知游客到車頂等待救援。讓游客用手機撥打 119、110 等救援電話,說明被困地點、人數、車輛型號等信息,保持手機暢通,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在等待救援過程中,要安撫游客的情緒,向游客說明情況,讓大家保持冷靜,不要隨意跳車或嘗試游泳逃生,以免發生危險。若車輛內有急救包、飲用水等物資,要合理分配,確保游客在等待救援期間的基本需求。
此外,駕駛員要時刻關注車輛的狀態,若發現車輛有被洪水沖走的危險,要及時采取措施固定車輛,如將車輛手剎拉至最緊、掛入低擋位等,為救援爭取時間。當救援人員到達后,要配合救援人員的工作,協助游客有序撤離至安全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