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道路交通安全培訓:礦區專用車輛的特殊駕駛要求
礦區邊坡路段是連接采場、排土場與運輸主干道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交通安全風險的高密集區域。這類路段的邊坡多為人工開挖或自然形成的巖質、土質邊坡,受采礦作業振動、雨水沖刷、風化侵蝕等因素影響,極易發生落石現象。小至拳頭大小的碎石,大到數噸重的巖塊,一旦從邊坡滾落,會對下方通行的運輸車輛(如礦用自卸卡車)、作業設備(如裝載機、挖掘機)及人員造成致命威脅 —— 輕則導致車輛玻璃破損、車身刮擦,重則引發車輛側翻、設備損毀,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本次培訓將從邊坡路段落石風險特點、常態化防范措施、應急處置流程三方面展開,幫助駕駛員與設備操作員建立 “預防為主、快速響應” 的安全意識,最大限度降低落石事故風險。
一、邊坡路段落石風險的核心特點
礦區邊坡路段的落石風險并非隨機發生,而是與邊坡類型、環境條件、作業影響密切相關,了解其核心特點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基礎:
(一)風險隱蔽性強,前兆信號易被忽視
多數落石發生前會出現細微前兆,但因礦區環境復雜(如揚塵、噪音干擾),這些信號常被操作員忽略:
巖質邊坡:落石前可能出現邊坡表面巖石 “開裂異響”(如清脆的 “噼啪” 聲)、小型碎石 “零星掉落”(多附著在邊坡表層,受振動后脫落)、邊坡植被 “異常傾斜”(巖縫中生長的灌木因巖石位移被拉扯歪斜);
土質邊坡:則表現為邊坡表層 “泥土溜滑”(雨后或灑水后,表層土呈條狀下滑)、坡腳 “局部隆起”(邊坡內部土體擠壓,導致坡腳地面輕微凸起)、路面 “碎石堆積增多”(比日常清理頻次明顯增加,且碎石多帶有新鮮土痕)。這些前兆信號往往持續時間短(如異響僅持續數秒)、范圍小(如零星落石僅在 1-2 米范圍內),若操作員注意力不集中,極易錯過預警時機。
(二)風險動態變化,受環境與作業影響顯著
落石風險會隨環境條件與采礦作業動態升級,呈現 “階段性高發” 特征:
環境因素:雨天或雨后 24 小時內,雨水會滲入邊坡巖縫或土體,降低巖石間的黏結力、增加土體重量,落石風險會提升 3-5 倍;大風天氣(風速超過 6 級)會吹動邊坡表層松散碎石,引發 “連鎖式落石”;冬季凍融循環(白天解凍、夜間結冰)會加劇邊坡巖石開裂,春季解凍期成為落石高發時段;
作業影響:采場爆破作業會產生強烈振動,即使爆破點距離邊坡路段 100 米以上,也可能導致邊坡巖石松動,引發 “延遲性落石”(爆破后 1-2 小時內);邊坡附近的鏟裝、運輸作業(如挖掘機清理邊坡浮石時操作不當),可能直接擾動邊坡穩定性,誘發落石。
(三)危害程度差異大,沖擊破壞力難預估
落石的危害程度與巖塊大小、滾落高度、落點位置直接相關,且破壞力往往超出預期:
小型落石(直徑<30 厘米,重量<50 公斤):從 10 米高邊坡滾落時,撞擊速度可達 15 米 / 秒,足以擊碎礦用卡車的擋風玻璃,若擊中駕駛室,會對操作員造成頭部、胸部傷害;
中型落石(直徑 30-100 厘米,重量 50-500 公斤):從 20 米高邊坡滾落,撞擊力相當于 10 輛滿載卡車的沖擊力,會導致礦用卡車駕駛室變形、車架彎曲,甚至引發車輛側翻;
大型落石(直徑>100 厘米,重量>500 公斤):從 30 米高邊坡滾落,可直接砸穿卡車車廂,推擠車輛偏離道路,若落在路面狹窄處,會完全阻斷交通,且清理難度極大。
二、邊坡路段落石的常態化防范措施
防范落石的核心在于 “提前干預、主動規避”,需結合邊坡類型與風險特點,從 “路段監測、通行規范、設備防護、環境管理” 四個維度建立常態化防范體系:
(一)邊坡路段的動態監測:及時捕捉風險信號
建立 “人工巡查 + 技術監測” 結合的監測機制,確保第一時間發現落石隱患:
人工巡查:每天作業前 30 分鐘、作業間隙(如中午休息時段)、雨后 1 小時,由專職安全員對邊坡路段進行巡查,重點檢查:邊坡表層是否有新裂縫(用卷尺測量裂縫寬度,超過 5 毫米需標記)、坡腳是否有新鮮落石(觀察碎石表面是否有濕潤土痕或巖石光澤)、防護設施(如主動防護網)是否破損;巡查時需攜帶 “邊坡巡查記錄表”,記錄巡查時間、路段、發現問題及處理措施,發現重大隱患(如裂縫寬度超過 10 毫米)立即上報;
技術監測:在高風險邊坡路段(如高度超過 30 米、歷史發生過大型落石的邊坡)安裝監測設備:使用 “振動傳感器” 監測邊坡巖石振動頻率(超過 5Hz 時發出預警)、“紅外測距儀” 監測邊坡位移(單日位移超過 2 厘米時報警)、“視頻監控攝像頭”(帶夜視功能)實時觀察邊坡表面動態,監測數據同步傳輸至礦區調度中心,當數據超限時,調度中心通過車載電臺向該路段通行車輛發出預警。
(二)車輛與設備的通行規范:規避風險時段與路線
通過明確通行規則,減少車輛、設備在高風險時段與區域的暴露時間:
時段規避:避免在落石高發時段通行邊坡路段,如:爆破作業后 1.5 小時內禁止車輛通行(若爆破規模大,延長至 2 小時)、雨天或風力超過 6 級時,僅允許應急車輛(如搶險車)通行,且需低速(≤5 公里 / 小時);
路線選擇:礦區需規劃 “主備兩條路線”,當主路線邊坡出現隱患時,啟用備用路線(如繞行采場另一側低風險邊坡路段);通行主路線時,車輛需保持 “居中行駛”(距離邊坡側路面邊緣不低于 3 米),避免靠近邊坡一側(防止落石直接砸中車身),且嚴禁在邊坡路段停車(如臨時下車檢查、接打電話),若需停車,需駛離邊坡路段 50 米外的安全區域;
車距控制:邊坡路段同向行駛的車輛,縱向安全距離需比普通路段增加 50%—— 如普通路段跟車距離不低于 20 米,邊坡路段需不低于 30 米,避免前方車輛被落石擊中后,后方車輛來不及避讓;會車時需選擇 “非邊坡側會車”(如對方車輛在邊坡側,己方車輛在道路外側),會車速度≤3 公里 / 小時,會車后盡快駛離該路段。
(三)車輛與設備的防護升級:減少沖擊傷害
通過加裝防護裝置,提升車輛、設備抵御落石的能力:
礦用卡車防護:在駕駛室頂部加裝 “弧形鋼板防護頂”(鋼板厚度不低于 10 毫米,弧度與駕駛室頂部匹配,避免落石堆積)、駕駛室前擋風玻璃粘貼 “防爆膜”(厚度不低于 0.3 毫米,防止玻璃破碎后飛濺傷人)、車身兩側(靠近邊坡一側)加裝 “金屬防護欄”(高度 1.2 米,間距 10 厘米,阻擋小型落石撞擊車身);
作業設備防護:挖掘機、裝載機在邊坡路段作業時,需將 “鏟斗朝向邊坡一側”(若發生落石,鏟斗可起到緩沖作用),且鏟斗離地面高度不超過 1.5 米(便于快速調整位置躲避落石);設備駕駛室頂部加裝 “網格狀防護架”(網格尺寸不超過 20 厘米 ×20 厘米,防止大型落石砸穿駕駛室),操作員需系好安全帶(避免車輛被落石撞擊后人員甩動受傷)。
(四)邊坡的主動防護:從源頭減少落石
通過工程措施加固邊坡,降低落石發生概率:
表層清理:每季度對邊坡表層松散巖石、土體進行清理,由挖掘機(配備長臂鏟斗)從邊坡頂部向下逐層清理,清理的碎石、土體由卡車運至排土場,避免松散物堆積在邊坡表層;
防護網安裝:在巖質邊坡路段安裝 “主動防護網”(網孔尺寸不超過 15 厘米 ×15 厘米,鋼絲繩直徑不低于 8 毫米),覆蓋邊坡表層(從頂部至坡腳),固定在邊坡內部的錨桿(深度不低于 2 米)上,防止小型落石滾落;在土質邊坡路段鋪設 “土工格柵”(每平方米拉力不低于 50kN),表面覆蓋 5-10 厘米厚的種植土并種植固土植被(如紫花苜蓿),增強邊坡土體穩定性;
排水優化:在邊坡頂部設置 “截水溝”(寬度 0.5 米,深度 0.6 米),將雨水引至礦區排水系統,避免雨水直接沖刷邊坡;在邊坡中部設置 “急流槽”(坡度不超過 30°),減少雨水在邊坡表面的停留時間,降低土體浸潤風險。
三、邊坡路段落石事故的應急處置流程
一旦發生落石事故,需遵循 “生命優先、快速響應、科學處置” 原則,分 “現場應急、事故上報、后續處理” 三個階段開展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一)現場應急:第一時間保障人員安全
車輛、設備操作員在遭遇落石時,需按 “判斷 - 避險 - 自救” 三步法快速行動:
快速判斷:若發現邊坡有落石滾落(如看到碎石從邊坡下滑、聽到巖石撞擊聲),立即判斷落石方向與速度 —— 若落石在車輛前方或側方,且距離較遠(>50 米),可加速駛離落石區域;若落石距離近(<30 米),且無法快速駛離,立即將車輛駛向道路外側(遠離邊坡一側),同時踩下制動踏板停車(避免車輛滑動),雙手緊握方向盤,身體前傾靠向座椅靠背(減少落石撞擊時的身體晃動);
緊急避險:若落石已砸中車輛(如聽到車身撞擊聲、看到玻璃破碎),操作員需保持冷靜,首先檢查自身是否受傷(如頭部、四肢是否有疼痛、出血),若未受傷,立即解開安全帶,觀察車外情況(通過車窗縫隙查看落石是否停止、周邊是否有其他危險);若車輛未側翻、且落石已停止,立即打開車門撤離至遠離邊坡的安全區域(如道路外側 50 米外的平坦地帶);若車輛側翻或車門無法打開,立即使用駕駛室應急工具(如安全錘)砸破車窗(優先選擇側窗,避免擋風玻璃破碎后二次傷害),快速撤離;
自救與互救:撤離后,若自身受傷(如輕微劃傷、骨折),立即進行簡單處理(如用衣物包扎傷口、用樹枝固定骨折部位);若發現其他人員受傷,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協助將受傷人員轉移至安全區域,避免二次落石傷害,同時撥打礦區急救電話(如礦區醫療站電話、120),告知事故地點、受傷人數與傷情(如 “XX 邊坡路段,1 人頭部受傷,出血較多”)。
(二)事故上報:及時傳遞事故信息
現場人員撤離至安全區域后,需在 5 分鐘內完成事故上報,確保礦區調度中心快速掌握情況:
上報對象:首先向礦區調度中心報告(通過車載電臺、手機),若調度中心無法接通,直接向礦區安全管理部門報告;
上報內容:需清晰說明 “事故時間、地點(如 “采場至排土場的 3 號邊坡路段”)、落石情況(如 “落石大小約 1 米 ×0.8 米,砸中 1 輛礦用卡車”)、人員傷亡(如 “1 名操作員頭部受傷,已撤離至安全區域”)、現場狀況(如 “落石仍有零星掉落,道路已阻斷”);
后續配合:上報后需保持通訊暢通(如手機電量充足、電臺處于通話狀態),按照調度中心指令開展后續工作(如引導急救車輛、標記事故現場)。
(三)后續處理:防止事故擴大與二次傷害
礦區調度中心接到報告后,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組織 “搶險、救援、清理” 工作:
現場管控:由礦區保安或安全員在事故路段兩端設置警戒區(距離事故點 100 米外),擺放警示標志(如 “前方落石,禁止通行” 警示牌),禁止無關車輛、人員進入;同時安排專人觀察邊坡動態(如使用望遠鏡查看邊坡是否有新的落石跡象),若發現二次落石風險,立即擴大警戒范圍;
救援處置:醫療急救人員到達后,快速對受傷人員進行救治(如止血、包扎、心肺復蘇),并轉運至醫院;若有人員被困(如車輛被落石掩埋),由搶險隊使用挖掘機(配備小型鏟斗)、起重機等設備,在確保邊坡穩定的前提下,緩慢清理落石,營救被困人員(清理時需由專人指揮,避免設備操作不當引發二次落石);
現場清理:待人員救援完成、邊坡穩定后,由運輸隊與設備隊配合清理現場 —— 先用挖掘機將大型落石破碎(若落石超過 1 噸,使用破碎錘破碎),再由卡車將碎石運至排土場;清理過程中,需安排安全員全程監護邊坡動態,清理完成后,由邊坡監測人員對該路段邊坡進行重新評估,確認無安全隱患后,方可恢復通行。
四、常見問題解答(FAQ)
問:在邊坡路段行駛時,若突然遇到大量落石,車輛無法及時撤離,操作員應如何保護自己?
答:當遭遇大量落石且車輛無法撤離時,操作員的核心目標是 “減少身體受沖擊程度”,需按以下步驟操作:
調整車身位置:立即將車輛駛向道路最外側(遠離邊坡一側),若道路外側有護欄,可將車輛貼近護欄(護欄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落石),同時踩下制動踏板停車,拉緊手剎,避免車輛因落石撞擊滑動;
做好自身防護:雙手緊握方向盤(掌心向下,用力扣住方向盤邊緣),身體向后靠緊座椅靠背,頭部貼向頭枕(減少落石撞擊車身時頭部的晃動幅度),閉上眼睛(防止玻璃破碎后碎片進入眼睛),嘴巴微張(平衡耳壓,減少巨大撞擊聲對耳膜的傷害);若駕駛室有安全氣囊,需保持身體與方向盤的距離(不低于 30 厘米),避免氣囊彈出時造成二次傷害;
等待時機撤離:待落石撞擊聲停止后,不要立即下車,先通過車窗縫隙觀察車外情況(如落石是否停止、車身是否有傾斜、周邊是否有新的落石風險),若發現車身傾斜(如一側車輪懸空),不要打開車門,避免車輛失衡側翻;若車身穩定、落石已停止,立即用最快速度解開安全帶,打開車門(若車門無法打開,用安全錘砸破側窗),撤離至道路外側 50 米外的安全區域,撤離過程中不要回頭觀察,避免被殘留落石砸中;
后續注意事項:撤離后,不要試圖返回車內拿取個人物品(如手機、錢包),待現場管控人員確認安全后,再由專業人員處理車輛;若撤離時受傷,立即尋找干凈的衣物或布條包扎傷口,避免傷口感染,同時等待醫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