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駕駛第一名:自動駕駛為何必須勝過人類司機?
安全駕駛第一名,想要理解這一層問題并不難,我們只需要回顧自動駕駛技術被創造時的初衷即可。
與多數人所想的提供“從A點到B點”簡單的兩點式代步通勤不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首要任務實際是減少交通傷亡,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通過自動駕駛技術,汽車能夠借助全方位的感知系統、智能的決策系統和精確的執行系統充分識別道路中各類動態與靜態目標、實現自主決策和車輛運行——這也就意味著,在復雜多變的駕駛環境中,自動駕駛具備理論上比人類駕駛更高的上限。
根據《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2021》的研究顯示,相較于人類駕駛,自動駕駛汽車能夠有效地對周邊環境進行提前感知,并能夠對其他交通參與者做出正確的禮讓。在人類駕駛事故場景中,自動駕駛汽車正常行駛的情況下,其能夠顯著減少車輛行人、非機動車與其它機動車之間的沖突風險,進一步保障弱勢交通參與者的生命安全。并且在因駕駛人自身原因等導致的單車事故中,自動駕駛汽車憑借嚴格的安全算法控制進行有效避免,進一步加強自身安全保障。因此面對中國道路交通環境,發展自動駕駛能夠較大的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相較于人類駕駛汽車事故主要致因為自身錯誤,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駕駛員的操作,車輛的行駛將更加規范,因而能夠減少駕駛員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
在面對駕駛人主觀錯誤導致的事故致因中,因自動駕駛汽車不會有疲勞和情緒的影響,完善的決策規劃能確保車輛按照交規行駛。此時,駕駛員主觀錯誤中的未按規定讓行,速度過快,車道的違規使用,酒駕,違反交通信號燈和疲勞駕駛等現象幾乎可以完全得到解決,相當于在自動駕駛汽車正常行駛時能夠完全減少人類駕駛的主觀錯誤,即人類駕駛80%的事故致因能夠得到有效的避免。交通安全得到較大的提升。
在自動駕駛汽車和人類駕駛汽車混合交通流的環境中,自動駕駛汽車并不能規范其他交通參與者的駕駛行為,不能完全避免其他交通參與者造成的事故,但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對風險和危險進行提前感知和預判,此時,自動駕駛汽車能夠有效的緩解事故帶來的傷亡情況,并且能夠減少二次事故的碰撞風險。
所以,在自動駕駛技術的加持下,自動駕駛汽車能夠有效避免人類駕駛時經常出現的各類問題,甚至在有朝一日做到徹底根除,這在理論上是完全行得通的;但相對應的,自動駕駛技術的思維邏輯終究與人類有別,所以時至今日,自動駕駛汽車總會犯一些常人難以想象的“低級錯誤”,但這些“低級錯誤”都可以通過技術的迭代去解決。對于行業而言,這就需要通過感知、認知、標注、驗證等手段進行不斷完善,而于外行人而言,也需不斷增加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了解,并給予更多的理解。
免責聲明:該內容整理于網絡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