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安全與駕駛人心理素質探析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深入,道路交通系統也在不斷發展、完善,在日趨功能化的同時,也使之不斷復雜化,加之我國汽車社會的不成熟,導致道路交通事故頻發。這在客觀上提高了對駕駛人駕駛素質的要求。而駕駛人的駕駛風格、人格因素、駕駛習慣、心理素質等,對行車安全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從試從心理素質的角度出發,探析了它對安全行車的影響,并對如何提高駕駛人心理素質提出了探討性對策。
交通事故被稱為“和平時代沒有硝煙的戰爭”。所以提高駕駛人的駕駛素質,從主觀上做好杜絕、防止交通事故發生的準備非常必要。在這個問題上,駕駛技術一直以來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研究表明,駕駛人的心理素質對行車安全存在著很高相關性。統計顯示,由駕駛人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交通事故達30.8%。
1、心理素質定義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其先天基因和后天所受外部影響的綜合體。它把個人的生理素質作為其發展基礎,并通過實際社會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形成具有個人心理特點、潛能以及行為、品行的綜合性素質,它具有能動性、中介性、穩定性以及獨特性。所以心理素質對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駕駛人來說,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是安全行車的基本要求,如果心理素質不佳,那將對安全行車構成極大威脅。
2、影響行車安全的駕駛人心理素質分析
2.1 受外界影響,導致駕駛人心理波動較大
由于汽車的駕駛室空間較小,又處于“封閉”狀態,所以在行車過程當中,任何情況都有可能讓駕駛人的心理產生較大波動。這里對幾個常見的例子做簡單的分析:第一,最常見的莫過于交通擁擠、堵車,這會讓駕駛人的情緒變得焦躁;第二,道路問題也是影響駕駛人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是道路平坦,沒有過多的彎道、路障就極易讓駕駛人放松警惕性。反之,如是道路顛簸、交通情況復雜,又會讓駕駛人產生厭倦情緒;第三,當駕駛人在工作或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情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有時甚至是在駕駛室內受到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心理情緒變得不穩定。
上述種種心理狀態的惡性循環更替,會導致駕駛人的心理反應發生改變,出現不利于行車安全的心理因素。當這些心理因素出現時,駕駛人在行車駕駛的過程當中就會表現出多種的不良情感,在這些負面情感的控制作用下,駕駛人要么會表現出怠慢、松懈、焦慮,要么會表現得心浮氣躁、缺乏自控能力,或是驚慌失措等。這些不健全的心理都會大幅度降低駕駛人對車輛的操控,從而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2.2 長時間駕駛,導致駕駛人生理和心理的疲勞、厭倦
長時間、遠距離的駕駛極易讓駕駛人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因為在駕駛途中,駕駛人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在周圍急速變化的環境上。在這個過程的起初,駕駛人會表現出合理的緊張情緒,其心理狀態會出現良性變化。但如果這種心理情緒持續時間過長,其身體以及其他各項心理機能都會不堪重負,導致生理、心理的失調,進而出現疲勞、厭倦之感。在這種怠倦感嚴重的不良心理狀態下,駕駛人會相繼出現意識不清醒、動作靈敏度、準確度下降、操作失誤等情況。如是不及時進行自我調節、緩解疲勞感,駕駛人將進一步表現得焦躁不安、情緒波動,甚至會對駕駛產生厭倦心理。在這樣心理狀態之下,發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較高。
2.3 自控力不強,導致駕駛人出現心存僥幸的心理
由于部分駕駛人的自控能力不足,在駕駛過程當中任意妄為,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固定的僥幸心理,把道路交通安全拋之腦后。比如不按照常規要領駕駛、酒后駕駛、在駕駛過程當中思想開小差、超速、超載等等。在這類駕駛人中多數已經具有一定的駕齡,他們應該深知其危害性,但由于長此以往的違規操作已經形成慣性,以及在僥幸心理的支配下,他們一再的放松警惕,有著一種“碰運氣”心態。在這種心理主導下,駕駛過程當中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駕駛人將會表現得手足無措,這樣很容易釀成道路交通事故。
2.4 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導致駕駛人心理狀態緊張
如今運輸行業的競爭愈見激烈,在這種現狀之下,駕駛人的要么出現極端的逆反心理,要么表現出迫切追求利益的心理。調查統計表明,在所有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營運車輛出現的起數最多。目前,國內運輸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之各項稅費負擔加重,很多運輸企業和駕駛人為追求金錢上的利益,棄生命安全、道路法規于不顧,一味的想著“多拉快跑”。經常處于這種工作壓力之下,其心理一直處于緊張狀態,會導致其身心過度勞損。除了身體上表現的疲勞感,在心理上也會出現焦慮、失衡甚至是扭曲。這就是為什么營運車輛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作為“常客”出現的原因。
3、駕駛人心理素質培養對駕駛安全的必要性
駕駛汽車不僅是一項技術操作過程,更是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對于一個駕駛人來說,掌握熟練駕駛技術很有必要,但是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有必要。一個人的心理、精神狀態好壞,對其行為后果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心理素質與交通安全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如果駕駛人的心理素質不過關,當出現一些復雜的交通狀況時,不論他的駕駛技術有如何之高都發揮不出來。因此,優化駕駛人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臨危處置各種復雜問題能力,對確保安全行車十分有益。
從以往的一些道路交通事故中可以看出,在注重駕駛人駕駛技術培養、提高的同時,也需要加大對其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要認識到心理活動在行車安全中所體現出的重要性。只有當駕駛人的生理、心理高度健康,且具有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時,行車安全才能夠獲得保證。
4、駕駛人心理素質培養對策
4.1 加強對駕駛人的心理素質培訓、教育
對駕駛人進行科學的心理素質培訓、教育,是提高駕駛人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方法。駕駛學校要增加駕駛心理學的內容。各個運輸企業、及社會、家庭在注重駕駛人駕駛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大對駕駛人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培養。建立駕駛人心理檔案,進行心理評估。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安全管理。按照每個駕駛人的不同生活狀況、個性以及心理素質水平進行分組,有計劃的,有針對性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培訓、鍛煉。也可開設心理咨詢室,請心理學專家講授心理學知識,著重包括駕駛人保持健康心理與行車安全重要性的內容,并開展相關心理問題咨詢、輔導,適時消除心理障礙,始終保持健康駕駛心理,讓大家各自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心理管理模式和應對策略。
4.2 全社會給駕駛人提供一個寬松、溫馨駕駛環境
駕駛人擁有良好的心境,對行車安全固然重要,但社會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外部氛圍也同樣重要。交通管理部門對駕駛人要文明管理、公正執法,態度和藹、體現人文關懷。單位領導、家庭成員多關注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動態,幫助解決他們生活和思想、工作上的難題,發現他們思想上的弊端,并及時進行開導,保證他們擁有良好的、輕松的心境投入到駕駛工作。不要隨意對駕駛人使用過激的語言及無理指責、嘲笑、謾罵,積極營造文明和諧、包容、愉快、舒心的氛圍。主動關心掌握駕駛人的身體、精神狀況,發現身心疲憊,及時安排充足時間休息。要善于放“情緒假”,對有心理問題的駕駛人暫不安排上車(路)。從源頭消除事故隱患。
4.3、駕駛人要學會自我調節心理狀態,做情緒的主人
駕駛人必須具備良好駕駛心理定勢:能夠從容不迫應對處置行車中各種異常情況,沉著冷靜、反應迅速、動作敏捷、操作準確,對生命有敬畏感。因此,駕駛人在發現自己情緒不穩定及心理有障礙時,要善于進行自我調節和疏導,合理宣泄。積極用各種方法消除不良情緒,如:快車心理、僥幸心理、報復心理,過于自信、亢奮、消極等心理,減少對安全行車的影響,行車時不為外界事物所干擾而分散精力,不為情緒左右自己的正確思路及行為,提高在各種復雜交通情況下的反應能力、精神承受壓力和自我控制管理情緒能力。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坦然面對坎坷與挫折,養成堅定、頑強、沉著、果斷、機智、豁達的品格。駕駛人要建立與良好駕駛心理相匹配的心理品質,提高管理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保持心理衛生。做到不為一點不順心的事而懊惱不已,不為他人好遠而妒火攻心,也不因得到某一點滿足而忘乎所以,而應使自己始終保持穩定、平衡的心境,做健康情緒的主人,為安全行車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基礎。